來源:山東環境
問: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經歷了哪些歷程?
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的演變而不斷深化。
幾十年來,我國在大氣污染控制和空氣質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主要經歷了消煙除塵構建大氣環境容量理論(1972—1990年)、分區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總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見頂下降(2001—2010年)、攻堅克難打贏藍天保衛戰(2011—2020年)四個階段。當前,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在綠色發展、低碳發展、高質量發展推動下,在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的情況下,更先進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為大氣污染減排提供了更強大的動力,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提供了堅實保障。
未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創新思路:
1.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
2. 清潔高效,低碳少污,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
3. 問題導向、目標引領,弄清大氣污染來源成因,為科學治污提供堅實基礎;
4. 清潔生產,全程控制,顯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
5. 屬地責任,聯防聯控,改善局地質量,降低區域間相互影響;
6. 智慧監控,數據歸真,強化污染源監管。
——摘自柴發合的《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
問:為什么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多發?
答: 第一,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這一種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還存在著大量主要生產工序不可中斷的鋼鐵、焦化、玻璃等企業,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減排。
第二,氣侯變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氣象條件趨于不利,是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污染天氣過程形成的重要誘因。京津冀和周邊地區是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半封閉的地形,屬于弱風區,秋冬季經常出現我們講的“暖蓋”現象,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積累。在當前污染物排放強度相對較高的態勢下,一旦出現相對較長時間的不利氣象條件,整個區域環境容量會進一步減少一半以上,進而誘發大范圍的重污染過程。
第三,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氣氧化性偏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大氣的氧化性總體上處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區二次轉化速率提升。
第四,大氣污染區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邊地區處于同一個空氣流場當中,大氣污染相互影響的特征明顯,區域傳輸貢獻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