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環境
問:2+26城市、168城市和337城市是什么意思?
答:2+26城市:指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
168城市:指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包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54個城市、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汾渭平原11個城市、成渝地區16個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22個城市、珠三角區域9個城市,以及其他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15個城市。(山東省除煙臺和威海外的14個城市均在168城市之列。)
337城市:指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是什么?
答:自2017年4月以來,中國開展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污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1)重污染主因——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污染排放強度
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污染排放強度,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形成的主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偏重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交通結構,導致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費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鋼鐵、焦炭、玻璃、原料藥等產量均占全國40%以上,大宗物料80%依靠柴油貨車運輸。從時間分布上看,受采暖影響,秋冬季一次細顆粒物和有機碳、黑碳等組分的月均排放水平是非采暖季的1.5至4倍,而散煤用量大的城市上述污染物在秋冬季的排放水平更高。從空間分布上看,區域內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城市為唐山、天津、石家莊、邯鄲、淄博。從行業分布來看,鋼鐵及焦化行業主要分布在唐山和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玻璃行業集中在邢臺、淄博等地,石化化工主要集中在淄博、天津、滄州、石家莊等地。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年均濃度達標(每立方米35微克)約束下,一次PM2.5、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及氨氣(NH3)等污染物排放量仍遠超環境容量。
(2)重污染形成誘因——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污染快速累積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于太行山東側“背風坡”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削弱了該地區秋冬季盛行西北季風的作用,“弱風區”特征明顯,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在當前高強度的污染物排放背景下,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極容易產生本地積累型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城市污染程度受到整個區域的傳輸影響,全年平均貢獻約為20%至30%。
(3)二次轉化是京津冀大氣污染積累過程中爆發式增長的動力
PM2.5二次轉化微觀機理十分復雜,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物等組分快速生成助推了PM2.5爆發式增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中NH3的濃度顯著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處于富氨狀態,近年來區域內二氧化硫的濃度不斷下降,大氣中NH3的濃度不降反升,更加有利于硝酸鹽的形成。對歷次重污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分析表明,每次污染過程都可以解釋為污染物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綜合作用的結果。